河南省科學院牽頭建設4家省實驗室研發實體達到41家
去年7月,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《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》(簡稱《條例》),這也是我國首部為一家科研單位發展“量身定制”的地方性法規。
《條例》實施一年多,有哪些成效?在日前召開的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,河南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小平作了關于檢查《條例》貫徹實施情況的報告。
省科學院牽頭建設
墨子、黃淮等4家省實驗室
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,2021年12月28日,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揭牌儀式在鄭州舉行,標志著河南科研新“航母”正式啟航。去年9月1日,《條例》正式實施,為省科學院重建重振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撐。
王小平介紹,目前,按照新型研發機構運營理念,省科學院搭建了理事會、黨委會、院務會、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、學術委員會等職責清晰、協調高效的組織架構。實行理事會決策制和院長負責制。省科學院作為綜合性新型研發機構的組織架構已初步建立。
同時,省科學院創新辦院模式,按照“大部制”+“以研究所辦院、以實驗室辦院、以產業研究院辦院”的要求,新注冊成立15家下屬研究所,此外,還有6家正在注冊。牽頭建設墨子、黃淮、中原人工智能、超硬材料等4家省實驗室(產業技術研究院),研發實體達到41家,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。
省科學院還采取自建、共建、參建等多種方式,與地方政府共同建設了沁陽科創園、洛陽科創園、蘭考科創園等中試與產業轉化基地,建設了省科學院鶴壁分院、濟源先進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、平頂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10余家研發機構,成為各地“不走的科學院”,有效賦能了區域高質量發展。
引進80位高層次人才和團隊,其中院士12人
在創新方面,省政府支持省科學院牽頭建設了中原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,新獲批了2家省重點實驗室、1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4家工程研究中心。同時,采取邊探索、邊試點、邊完善的方式,將省實驗室、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有序納入省科學院體系,實現高能級創新平臺優勢互補。
高層次人才引育也實現了量質齊升。
省科學院以“科研怎么干,科學家說了算”的工作主張,建立以首席科學家、首席工程師、項目負責人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組織管理制度,賦予首席科學家技術路線決定權,引進80位高層次人才和團隊,擔任首席科學家和特聘研究員。其中,院士12人(含外籍院士4人),杰青、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35人,青年拔尖人才21人。省科學院不僅成為河南人才“蓄水池”,也吸引帶動大批豫籍青年科研人才回豫發展。
此外,省科學院主動圍繞我省7大優勢產業和28個重點產業鏈,開展項目布局,組建高層次人才支持服務團隊,組織凝練實施了一流課題20余項,獲批國家、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30余項,登記科技成果50余項,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4件。積極對接中科院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推進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、智能超算核心節點、引力波天文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。
支持省科學院建設,我省已拿出14.5億元經費
在保障措施方面,《條例》規定:省人民政府應當將省科學院事業發展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,實行分類管理,長期穩定支持。
如今,這項工作做得咋樣?
報告顯示,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以來,省財政下達專項經費14.5億元(含集成電路研究所專項經費5億元),支持省科學院平臺建設、人才引育、設備購置等工作。支持省科學院與省科技廳合作設立3億元的科技研發聯合基金。
科創空間建設方面,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實現嵌入式發展,在北龍湖等七大主體功能片區,布局了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等十大科技創新集群及五大服務支撐體系,協調布局科研院所、中試基地、實驗裝置、高科技企業。支持省科學院集成電路研究所在上海設立研發機構,引聚發達地區的人才、裝備、信息等優勢資源。建立了省科學院研究生全流程培養管理體系,研究生規模達到580人,成為全國省級科學院中與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最多的單位。
人才的發展環境也得到切實改善。省科學院優化人才評價機制,打破學歷、資歷、年限和結構比例等限制,破除論文、獎勵、帽子等硬性要求,突出標志性成果、業績水平和實績貢獻,縮短人才成長周期,激發人才活力。
來源:人民網